杭州龙山化工厂创建于1958年,是解放后杭州最早建设的化工企业之一。该厂位于市郊萧山浦沿,这里地处钱塘江畔回龙山麓,是宋朝著名诗人播间描写为“渔浦风水急,龙山烟火微”的地方。建厂初期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江华同志亲临视察,他望着婉蜒的回龙山,欣然以山名命名为龙山化工厂。
1962年,杭州龙山化工厂开始用氨碱法生产纯碱,1977年用联合制碱法生产纯碱,开发成功用原盐直接制碱技术,及一次碳化、二次吸氨、一次加盐和冷冻工艺。1978年11月该厂被化工部命名为全国小联碱样板。1979年在改进氨Ⅱ澄清桶结构基础上,采用高效絮凝技术,产品质量率先在国内达标。
2000年12月杭州龙山化工厂整体改制设立杭州龙山化工有限公司;2008年进行二次改制,成为浙江龙盛集团控股的子公司。该企业是以生产合成氨及氨的后延产品为主的大型化工企业,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纯碱、氯化铵、硝酸、硝酸盐生产基地,是浙江省“五个一批”重点企业和杭州市重点企业。
为推进“构筑大都市,建设新天堂”和“工业兴市”战略的实施,该企业于2010年4月从萧山浦沿镇整体搬迁至杭州市萧山区临江工业区。在当年,老厂区已被夷为平地,崭新的住宅区即将拔地而起。
也许,厂子真的老了,该与时俱进了~
纸山,顾名思义是指农民祖祖辈辈以造纸为生的山区。温州泽雅地处崎云山麓,耕地少,而山多水多竹子多,造纸成了山民的主要副业,也是唯一的副业。凡是有溪水、有落差的地方都建有水碓捣刷造纸,形成了“村村有水碓,家家会造纸,人人能造纸”的独特人文景观。据调查,解放后原泽雅区82个行政村,有80个村造纸,解放后曾建有555座水碓,年造纸(温州卫生纸)达130万条(每条40刀,每刀100张)。
北宋学者苏易简《文房四谱.纸谱》载:“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,如作密书,无人敢拆发之,盖随手便裂,不复粘也。”这里说的嫩竹纸与泽雅20世纪40年代前生产的“九寸纸”极为相似。据许多80岁以上的老人回忆,泽雅1940年代前以生产九寸纸为主,九寸纸长1.2尺,宽9寸(鲁班尺3.7尺等于1米),嫩毛竹为主要原料,纸张很薄,若作灯笼纸透光性很好,但不牢固,很容易撕破。九寸纸特别适合学生描红练习毛笔字。九寸纸的用途至少有三种:写字、卫生、民俗祭祀。上述相隔千年的两种说法如果对上号,说明泽雅在北宋或者更早,已有竹纸生产。
但是,由于手工造纸工艺复杂,劳动强度大,利润低,1980年代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,各地逐渐退出手工造纸,另谋他业。1998年4月19日泽雅水库下闸蓄水前夕,为保持水库水源清洁,泽雅纸山大部分地方都停止手工造纸,仅少数村由于地理交通和人文历史等原因,一直到现在还坚守着最古老最传统的手工造纸产业。
泽雅纸山这少数人的执着,保存了一千多年前的原始造纸工具与工艺,为人类保留了一笔近乎绝世的传统造纸历史文化遗产,引领我们超越时空,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手工造纸作坊,也为今后利用高科技生产“生态纸”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物样本。
我国历史悠久,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。如何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下去,确是一个大课题。
几年前出差南京,顺道游览了栖霞寺。该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(489年),唐代时称功德寺,增建了殿宇40余间,规模很大,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、湖北荆山的玉泉寺、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。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重建,现主要建筑有山门、天王殿、毗卢殿、摄翠楼、藏经楼等,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。南齐永明七年(489年),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。梁大同六年(540年)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,惊动齐梁贵族,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,栖霞寺后山岩壁镌刻有“千佛岩栖霞山”六字。千佛岩上下呈五级,层次分明,佛龛大者数丈,小者远远望去,宛如鸽舍。共有佛龛294座,摩崖造像515尊,号称千佛。大部分佛龛中有一尊主佛,两旁是其弟子或菩萨。其中最大的一尊是无量寿佛,连底座高达11米。佛像有坐有立,姿态各异,造型精美。
但是,由于文化大革命人为破坏和长期风化,大多佛像头部已遗失,雕像中许多细微部分都已剥落或模糊。
为了保护这些佛像,有关部门在较完整的佛像外面装上了铁栏杆,似是被装进了笼子,实在有碍观瞻。对一些头部已经损毁的佛像,似乎没有任何保护措施,令人担忧!